这两天,一则女车主在4S店内哭诉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视频里,这名女子坐在一辆奔驰车的引擎盖上,哭诉买到的奔驰车未开出4S店就发生漏油。这位女主本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工商部门投诉,也可以上法院告4S店获得3倍赔偿。那么是什么让这位女研究生车主丢弃斯文,只能以哭闹形式引起大家关注,来讨回本应该享有的退款退货权呢? 是因为中国的维权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2011年中国新闻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七成受调查者认为消费者维权的成本过高, 同时又有63.82%的受调查者表示当他们遭遇消费侵权时不会进行维权而选择沉默。
那么,在中国维权成本为什么这么高?
首先,维权程序复杂, 耗费时间长。
法律规定, 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 可以直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消费者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和向法院提起诉讼。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这三种成本较低的维权途径的效果之所以不甚明显, 原因在于: 消费者协会是社会团体, 没有实际行政权力,它只能作为第三方就有关争议进行调解;而相关行政部门(工商局、质量监督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虽然可以对经营者的各类非法经营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但并没有处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争议的权利义务的权力;诉诸法庭时间太长,一审至少大半年,之后还可能有二审、执行程序和再审程序,消费者实在耗不起。
其次,维权举证难度大。民事诉讼法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有义务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这就是说,消费者投诉要自己搜集证据,而相对于经营者而言, 消费者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的难度很大。而普通消费者不会有事先收集证据的意识。
最后,维权费用投入大, 结果回报小。对于劣质产品,消费者需要自己证明这是劣质产品,为此就需要支付高额费用请鉴定机构鉴定,而且维权可能存在异地维权的情况,交通费等成本并不划算,而上法庭请律师咨询又是一笔费用。
关于赔偿收益, 有一项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 中国消费者维权获胜后, 赔偿金不足1 000元人民币, 而美国平均每案消费者获赔即达35万美元, 是中国的3 000多倍。虽然国情不同, 但中国消费者通过维权获得的收益还是过低了, 因此有人将中国的消费者维权比喻为“为追回一只鸡, 得杀掉一头牛”。
根据以下文献编辑整理:何颖,季连帅.论我国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习与探索,2013(06):73-77.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