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传播力,很多作者会片面地认为传播力就是社会热点话题,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至少我们期刊很少去迎合社会热点问题。从编辑的角度看,传播力往往可以是知名作者(不能完全排除文以人传的存在,但我们期刊可以保证不会过于歧视青年作者)、社会热点话题、理论重大问题、前沿问题、前瞻性问题、新颖选题、过往研究总结并提高性选题,甚至小众但能高度彰显期刊内涵的选题,等等。
再看第三个问题:符合目标期刊的传播力。并不是具有很好传播力的文章就是我们需要的,目标期刊有自己的发文方向,首先要满足发文方向,其次还尽可能符合期刊的优先发表方向。我经常提醒作者,要区别看待社会科学期刊和理工科类期刊,后者的内容质量往往更容易比较,但前者基于社会属性更难比较,作为社科类期刊,您的论文不被选用,不仅仅是文章质量不好,或文章质量好而传播力不行,很多理由都可以使得您的文章不被选用,比如: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化的,您的文章的研究范式不被审稿专家所接受或喜欢;您的文章前段时间我们期刊已经发表了同类的文章;您的文章不能和其他文章形成呼应,构不成连续性或集中性选题群,您的文章有传播力,但这个传播力并不是针对我们的主要目标群体的,等等。有些选题,很可能您早一两个月投过来,可以和本领域社会热点相呼应,就更可能发表。而对于社科期刊来说,通常被毙掉的文章,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并不是占大多数,大多数文章不被选用是基于上面的各类非学术质量问题。对于作者而言,提高论文质量可能使你的文章被通过的概念高一些,但这不是全部,还需要注意您的文章是否和目标期刊的需求高度“契合”,也即我前面说的“文刊相符”。作为学者,您把主要工夫放在有限的范围,比如技术性处理:在普通回归之上进行自相关或内生性处理,这无可厚非,但至少在投稿之前,熟悉您投稿的期刊。
■一种是现实性选题,能够直接解决现实问题,有现实意义,且不犯文青错误,对策方案可行的文章。
■ 第二就是深入性选题,研究一个具体有意义的理论问题,既顾前,完整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又顾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推进的文章,尤其是有丰富信息量,在该领域看了您的论文觉得不需要再看其他论文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第三是思想性选题,有深刻思想的文章,或许不需要复杂的模型,甚至是没有数据,但能有一个新颖或深刻的论述,让人得到启发的就是好文章。
■第四是工具性选题,包括好的综述、方法类文章、有资料参考价值文章、大专家所写的学科方向指引性的文章等。
答:我的博士专业的全称是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我自己的研究更偏人才学,和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还不完全一致,就是比较聚焦关注人力资源当中的素质较优者。为此,对于这个题目中“人才”的理解算是有点体会,但对于“应该如何打造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题目还是有点不好下手,感觉这个题目有点像“人生导师”才能回答的,这样的话题似乎更应该是与人才学相近的成功学所研究的范畴。我这里仅仅就我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仅供大家参考。我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持续关注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有所积累。“持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认为做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它是真的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只消你有一个坚持的方向,时间久了,研究成果、课题、讲课、名誉都会随之而来,但前提是您得有一块田,而且自己要坚守,您有了一块自己的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才能算是你的。二是在前一个基础上坚持多条腿走路,您要学会借用您在坚守领域内所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结合实际,处理各种问题。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是器皿一样,只能有一种功能。以上两点,再简单来说,就是“一专多能“。
至于在当今世界中,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我觉得当前世界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复杂性。一个优秀的人才通常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如前所说的具有一个方向,但同时能处理多类问题,就是通常别人所说的“π型人才”,比T型人才还多至少一条支撑。另一个方面就是具有一种塑造小范围文化的能力,能让您身边和您公事的人,在您所塑造的文化氛围内愿意做事,这里包括作为领导的管理才能,也包括作为组织中其他角色的吸引力。
知识焦虑,古代人叫“人生识字忧患始”,现代人认为是一种疾病,知识焦虑症或知识焦虑综合症,主要还是现代社会作为一个信息社会,给每个人带来过多冲击而造成。信息多并不是问题,问题是面临超多信息时选择是一个问题,为此解决知识焦虑的可能,我认为还是在于拥有一个自己的专注方向,这样属于自己方向的会主动接受,不属于自己方向的视场景和且情况接受,这样就不会产生选择性危机。
答:这个问题越来越像人生导师才能回答的,我这里就勉强当一回“成功人士”,发表一下自己的低见。如何高效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完全的问题,我自己按照自身需要把阅读进行分类,通常来说,阅读分为两类:涵泳式阅读和工具式阅读。涵泳式阅读不要去苛求效率,它除了会增益广闻,还具有娱乐功能,当我们进行涵泳式阅读时,本身既有生产性,也有娱乐性,套句休闲学的词汇叫作“严肃休闲”。我自己经常把我自己喜欢看的图书包括专业书一遍遍从头到尾翻来覆去地看,这时也没有追求效率,只是觉得看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让自己比别人多出一重精神世界的方法。对于工具式阅读,怎么有用怎么来,我的习惯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要全而多次反复阅读,这是我大多数研究的起点;其他随自己写作的需要再去检索式阅读。
自我知识管理,我自己的习惯是首先拥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专注领域,这个领域的信息我会主动和被动地积累接受;另外,就是对于其他领域接触了就不要轻易放弃,这种情况就好像是熟悉了就会很容易对其持续关注。专注领域的知识让我觉得自己有一个深度,给我自信;而其他领域的扩展,则让我知识面向宽度发展,这样既有深度也有宽度,相对比较理想。
答:经济学和管理学两者之间具有共通性,同样都是解决问题的学科。经济学更注重宏观,管理学更注重中观,可以说经济学就是放大了的管理学,管理学是缩小了体量的经济学。
在经济学领域内,热点问题,建议去看十九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我的习惯是把这些政府报告中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挑出来,这就是近期和未来的热点。管理学方面,我个人觉得文化是一个热点,将以往的理论放到文化视角下重新分析很可能是一个热点。
大师和大牛就不推荐了,我自己觉得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的,没必要去追星,哪怕是学术之星。经过或者到了研究生阶段了,应该要有自己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不过推荐的图书还是有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