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积累形成的红色文化及其在海内外的传播是构建中国话语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而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国际传播实际上是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这一无政府结构中展露自我身份谋取认同的一整套话语行为,包括对世界格局与自我身份的想象、塑造与定位以及由此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活动,集中体现为一整套概念的形成与传播。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临近之际,站在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与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变局涌动的世界格局中,是时候全面梳理、挖掘源于中国道路的独特话语,提炼出有着深远影响的原生概念,进而建构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已成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建设亟需探讨的核心命题。即从中国红色文化实践中凝练富有中国精神原生话语体系,以期勾连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国内与国外,构造一套自主性的、可替代性的新型国际传播话语,影响并塑造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此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联合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盛情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于2019年11月29日-12月1日齐聚革命圣地南昌,共商时代议题,共襄学术盛举。
一、会议时间
2019年11月29日至2019年12月1日
二、会议地点
江西师范大学白鹿会馆
三、会议主题:红色文化与中国话语
具体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红色文化及其传播历史
2. 红色文化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3. 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话语生产机制
4. 红色文化的海外传播
5. 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与中国话语
6. 中国共产党外宣理论与中国话语变迁
7. 马克思主义与红色文化传播
8. 国际社会无政府文化演变
9. 媒体融合与红色文化传播
10. 中国企业与中国话语
四、会议投稿要求
1. 投稿者请于2019年11月1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回执,通报演讲论文题目以及内容摘要(不少于1000字,行文规范参照《现代传播》)。组委会将在截止日期之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于11月18日前向入选人员发出邀请函。
2. 投稿邮箱:gjcb2019@163.com。邮件主题标注为:“姓名-单位-论文标题”。
3. 组委会将遴选优秀论文,组织专辑在相关期刊发表。
五、会务联系等事务
1. 联系方式
联系人:
李继东、姜楠、潘茜(中国传媒大学)
胡沈明、熊文泉、胡博涵(江西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
010-65779244(北京)
0791-88120456(南昌)
通信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本次学术会议免收会务费,参会者往返交通费及住宿费自理。组委会将协助预定江西师范大学白鹿会馆房间。
姓名 | 性别 | ||
单位(院系) | 职称/职务 | ||
电话 | 邮箱 | ||
论文题目 | |||
论文摘要 |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